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”,我的故鄉是有“煤城”之稱的山東省新泰市。自古礦產豐富、民風純樸。雖然礦區外來人口多,卻也有許多當地的風土民情,特別是關于過年的風俗,代代相傳,不知傳了多少年。
故鄉的年是從“小年”開始的。“小年”是中國人傳說中的一路神——“灶王爺”升天的日子。民間有“臘月二十三,灶王爺上天;上天講好話,下界保平安”之說。因此,這一天通常要好好款待一下他,好讓他在“老天爺”的面前多美言幾句,以便來年多降好運給人間。到了傍晚,擺上菜肴、倒上美酒、點上一柱香,請灶王爺好好美餐一頓,然后再燒一些火紙(就是送些“銀兩”給它),并連同灶王爺的畫像一起燒掉,放一掛鞭炮歡送。這樣,灶王爺就收了“盤纏”、酒足飯飽以后,高高興興上路向老天爺做“年終匯報”去了。
“小年”拉開了故鄉年的序幕!
“小年”過后,就到了真正的年關。大人就要“忙年”了,趕大集、置辦年貨、給長輩送禮,一直忙到大年三十。小孩子則歡天喜地地盼年。
真正的年是從大年三十開始的。一大早,家家都要貼對聯。在我的故鄉,家家都是四合院,有大門、堂屋、東西廂房、南屋等。貼對聯是從大門開始的,通常在門框的兩邊貼對聯,中間貼張飛和關羽的畫像,上面除了要貼橫批外,還要貼上桃符,通常是在彩紙上刻出的“福祿禎祥”幾個字。另外還要貼大紅“福”字、“出入平安”、“身體健康”等祝福的話語。對聯的內容相當豐富,許多桃符做得非常精美,所有這些都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。
到了晚上,現在大家都是看“春節聯歡晚會”。記得八十年代,那時電視還不普及,大人通常是忙著準備年夜飯。小孩子則不約而同提著燈籠到胡同里玩耍。那時的燈籠比較簡陋,用高粱桿做框,四周用透明的塑料紙糊成,上面用紅綠顏料畫著一些小動物,燈籠的中間點上一個小紅蠟燭。這時幽暗的胡同內會馬上紅光搖曳、熱鬧非凡。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、捉迷藏,嬉笑聲會隨著習習的晚風在胡同內傳得很遠。小男孩還會放鞭炮,點一種叫“竄天猴”的小禮炮;小女孩則點一種叫“提溜筋”的紙繩,點著以后會冒火星,都是些很簡陋的禮花現在的小孩子是不屑玩的。那時侯的我們卻玩得特別起勁。記得有時候,我和幾個調皮的小男孩會將點燃的小鞭炮扔進女孩子的燈籠內,嚇得她們嗚嗚的哭,然后跑回家告訴她們的父母,我們就趕緊藏起來,大人當然也不會計較。通常我們會一直無憂愁無慮地玩到深夜,直到大人叫回家。如今,兒時的伙伴們都已結婚生子,有的都快抱孫子了,但當時的情景卻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,耳邊仿佛還能依稀聽到當時的嬉笑聲。
大年初一早上,大家會出門拜年。這時,胡同內會熙熙攘攘,大家互致問候,相互拜年。
于是,花花綠綠的桃符,徹夜不停的鞭炮聲,空氣中漂浮的煙火味,使人從視覺、聽覺、嗅覺中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,連同鄰里親人的聲聲祝福一起,將故鄉的年推向了高潮!
初三開始,家家戶戶要走親戚,過了門的女兒也可以回娘家了。親人之間相互走動,回顧去年的收獲,盤算今年的打算,不知不覺就到了正月十五。
正月十五要上燈,一般是用蘿卜剜的,中間插上棉芯,倒上油,在每個門的兩邊都擺上一盞。傍晚時分,你會看到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有熒熒的燈光在晚風中跳躍,這也是故鄉過年時一道美麗的風景線。
隨著這一盞盞油燈的燃盡,故鄉的年也進入了尾聲!
如今,離開故鄉已經20多年,盡管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,盡管每年也回家過年,但始終也忘不了故鄉的年,忘不了生我養我的故鄉,忘不了魂牽夢繞的童年!